时间:2013-10-24 来源:合肥网hfw.cc 作者:hfw.cc 我要纠错
姜昌翠腰鼓队、老树皮合唱团、送餐服务队、爱民调解服务社……如今,各种各样的草根组织在合肥的大小社区已不再少见,有些甚至成了当地社区的“大明星”。不过,记者近日走访发现,由于缺乏场地,许多社区文体类草根组织都只能在户外的广场活动;少数针对特殊困难群体的服务类社区组织不仅数量稀少,而且发展举步维艰。相关专家则表示,虽然合肥正式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数量超过1000个,但属于社区服务类组织不足1%,且都在探路阶段。
缺场地社区舞蹈队户外广场活动
家住包河区望湖社区的李桂琴是社区姜昌翠腰鼓队的一名成员,每周五下午,她便会来到当地社区大活动室,和队友们一起排练舞蹈。
“我们舞蹈队刚成立的时候,社区没有活动场地,只能在广场活动。”李桂琴说,由于户外排练受到天气和其他因素干扰,约定的排练日期常常被迫临时放弃。直到社区兴建了活动室后,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
除了姜昌翠腰鼓队,这个社区还有十多个类似的文体类草根团体。为了方便这些团体活动,社区将其兴建的舞蹈室、会议室和大活动室等场地按照课程表的样式,为大家轮流排了班,确保大家每周都有一次固定的活动场所。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小区都有这样的待遇。家住沿河路附近的张芳老人也是一支社区舞蹈队的成员。“我们这个队伍成立四五年了,一直都是在小区广场活动。”张芳介绍,她所在的社区虽然有活动室,但场地太小,并不适合舞蹈排练。
张芳所在社区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活动场地紧缺的问题在老城区十分普遍,“目前,小区新的活动场地选址已经确定,预计再过半年,社区居民就会有一个数百平米的活动室。”
缺资金服务类社区组织举步维艰
81岁的独居老人王华训,住在琥珀社区。“一到吃饭时间就头疼,自己烧麻烦还吃不了多少,常常连吃几顿面条。”
不过,自从社区成立了“送餐服务队”,老人就再也不用为吃饭的事情头疼了。“一荤两素一汤一饭,够中午和晚上两餐的量,不仅送到家,价格比外面卖的还便宜。”
2009年5月,蜀山区成立了首家社工服务社——民生社工服务社,致力于开展社区居家养老公益服务。民生社工服务社成立后,把琥珀街道作为首个服务试点。“送餐服务队”就源于这次试点。
当时,社工们走访发现,辖区不少家庭贫困的高龄独居老人面临着就餐困难的问题。在蜀山区民政局提供了一笔启动资金后,社工服务社便自建炉灶,将一间车库改造成为食堂,给老人提供送餐服务。“1.8万元的启动资金只能应付食堂装修购买各种硬件设施,后续的柴米油盐基本都是靠社会捐赠的。”社工服务社理事周军说,他印象最深的是,开始1年半的时间,食堂的煤气都是由一对做小生意的夫妻提供的,“他们也没有任何目的,就是希望为社会做些好事。”
去年年初,当地街道和社区也介入扶持送餐服务,并每月为送餐服务队提供3000元的补助。尽管如此,送餐服务队还面临着人员缺乏的问题,送餐人员主要是依靠招募的志愿者,由于人员流动较大,送餐服务的对象也一直难以扩大。
专家社区服务类组织不足1%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实践教研部主任周军表示,虽然合肥正式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数量超过1000个,但属于社区服务类组织不足1%,且都在艰苦的探路阶段。“针对特殊人群的服务,市场企业是会进来的,因为没有利润,靠居民自发性的组织也难以为继,因为服务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只能由政府购买并通过社会组织来实施。”
据介绍,在香港,类似的社会服务性组织其收支平衡主要靠三个来源,一是政府购买服务,占比达70%,二是社会募集捐赠,占比20%—25%,第三是开展有偿、低偿服务的收费,占比仅5%到10%。这些还有着明确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除了面临着资金、场地和人员等问题,周军还认为,社区社会组织功能的真正发挥,还面临管理模式和自身治理的挑战。社会组织成立到运行,除了外部的监管,组织自身也应该明确治理制度,“应该有理事会和相应的会计制度,其运营所得的利润是不可以分成的,只能用于后续服务的提升、开展。”
短信群发,短信营销,短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