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09-29 来源:合肥网hfw.cc 作者:hfw.cc 我要纠错
○新校园 新面貌 陈骊 摄 |
在合肥五年大建设中,教育一直被当成一项建设之本。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改变不合理的教育资源分布,合肥用的是铁腕;细心添置优质资源,让校舍更坚固,合肥又充满柔情。通过教育硬件的建设,让合肥的优质教育资源更多、更好、分布更合理,使家家户户都能近水楼台,手握开启未来的金钥匙。
跨过马路就上名校
“跨过马路就是学校!”家住滨湖新区的回迁户王春凤连说自己的孩子赶上了好时代。
2007年,滨湖三校建设完成后,王春凤的儿子刚好小学毕业,9月份便成为第一批进入合肥四十六中的学生。“条件和市中心的孩子一样。能进这样的学校上学,我们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王春凤说,以前村里孩子上学要走很远的路,有的要去县城上学,现在跨过马路就是学校了。
长久以来,合肥市区的优质教育资源高度集中于老城区,“上学难”、“择校热”成为困扰合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为彻底改变这一现象,合肥市2006年制定了《合肥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规划建设的规定》,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对教育用地实行“黄线保护”。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均衡发展、适度超前”的原则,编制了《合肥市中小学布局规划》。
到2010年暑期,全市先后撤并整合了近200所中小学,教育资源布局渐趋合理,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统筹城乡、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合肥还在三县开展了“农村中小学建设工程”,总投资超过5350万元。并确定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定点学校115所,施行同城待遇。
每个小区都配学校
“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就在愁:将来上学怎么办?学校远不说,排不排上队还是问题。现在到孩子上学的时候,小区配套学校建起来了。家门口上学,接送方便,我心里也放心许多。”家住银杏苑的董女士告诉记者,银杏苑小学是青年路小学的南区,虽然是小区配套的新学校,但是教学质量、管理能力都已成熟,让她备感放心。
过去由于许多住宅小区没有按规定配套建设教育设施,造成一些市民安了家、孩子却无处上学的尴尬。为解决这一问题,2006年初,合肥全面清查应建未建的住宅小区配套学校。规划、建设、教育等部门联手行动,出台一系列措施,督促开发商限期建成配套学校。不到一年时间,33所小区配套学校建成并交付使用,可以容纳4万多名中小学生就近入学,有效解决了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难问题。
同时,2007年合肥还投入十多亿元迁建了合肥一中、四十六中、师范附小,2008年投入5.5亿元新建了合肥八中新校区,2009年投入1亿元动工建设了合肥五十中新校区。近三年来,合肥全市共投资60多亿元新建了中小学校70多所,比前10年总和还多20所。
为满足市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从根本上解决择校难题,合肥市在大力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同时,还多渠道多形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形成了名校多校区、扩大名校办学规模、名校并弱校、名校整建制迁址新城区办学等新型办学模式。
2010年,合肥三十八中、四十二中、四十五中、四十六中、四十八中、五十中等初中名校的招生数占市区初中招生计划总数的75.5%;合肥一中、五中、六中、八中、七中、九中、十中、合工大附中、一六八中学等省、市示范高中招生数占高中招生计划总数的74.2%。通过这样的方法,大约3/4的合肥娃都能接受优质教育了。
合肥还实施了城乡学校结对“捆绑”管理,加快乡镇学校在办学思想、管理水平、教学质量等方面与城区学校接轨。
幢幢校舍八度抗震
这个夏天,每每路过家门口的滁州路小学,徐大爷都会情不自禁地向里张望。
“汶川、玉树两次地震,学校的情况我们最关注,看到学校倒了,我和老伴的心像揪着一样难受。”徐大爷说,自己的孙子正在上小学三年级,正在建设的校舍安全工程使教学楼更加坚固了,“最让我们安心”。
2009年,合肥市制定了校舍安全工程三年规划,对全市1057所学校、总建筑面积596.3万平方米的校舍进行了全面排查鉴定,并投资近20亿元用3年时间分批加固或重建校舍4430栋、总建筑面积314万平方米。
2010年9月开学前,市属学校改造加固工程全面竣工。教学用房、学生宿舍、食堂都进行了重点加固,设防等级提升至八度设防,达到“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的抗震目标。(0201)
□本报特约记者 何世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