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09-29 来源:合肥网hfw.cc 作者:hfw.cc 我要纠错
晨报图形 朱佩佩 |
编者按
7月5日,合肥又一个国字号招牌——出口加工区获国务院批准建设。
此前,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批、加入长三角经济圈、打造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一系列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叠加,让合肥有些受宠若惊,此前,这个并不沿江靠海的城市从未受到过如此的青睐。
出口加工区获批,为合肥这个力道十足的磁场,再度增添了一块“吸引力”超强的磁铁。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海关区域,在这里,树木不得超过半米,隔离围墙不低于3米,距隔离网内、外直径5米内不得有永久性建筑……
今年7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合肥出口加工区,这标志着合肥市新一轮出口加工区申报工作取得成功,从这一刻起,合肥市出口加工区工作即将进入实质性建设运营阶段。
在这里,具有独特的政策优势、通关优势和环境优势,是我国目前政策最优惠、管理最简便、经济最开放的海关监管特定区域。迄今为止,国务院已批准设立出口加工区60个,安徽省之前仅芜湖一家国家级出口加工区。
接下来,本报记者将通过几个特殊的数字,带您回顾申请合肥出口加工区的历程。
申报工作历时22个月终如愿
2008年9月3日,安徽省省政府正式请示国务院申报设立合肥出口加工区,宣告新一轮申报工作的正式展开,直到2010年7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合肥出口加工区,整个申报工作历时22个月。
多年以来,合肥总体的经济水平已经有了大幅提升,并逐渐成为了我国重要的区域中心城,2008年,合肥申报出口加工区的那一年,合肥市实现了进出口总额62.5亿元,占了安徽省总额的50%。
虽然获得“出口加工区”批文的喜悦还未退去,但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第一副主任姚卫东还是感到有一些遗憾。
他说,曾有一家年进出口总额达6000万美元的企业想落户合肥,但当时批文还没有下发,企业最终还是不愿意来。还有一家电脑公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选择了其他城市落户。“不过,我们不会放弃,现在合肥也是出口加工区,我们会继续给企业做工作。” 姚卫东表示。
如今,联合利华、日立建机、佳通轮胎等一批外向型企业扎根合肥并取得不错的发展,作为出口加工区建设载体的合肥市经济开发区在发展中变得强大起来,产业基础变得雄厚,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
2010年1月,国务院批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无疑为合肥市申报工作增添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砝码,这意味着国家部委认可了设立合肥出口加工区将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意义。
随着合肥市一步步的发展,一批批新的投资者对合肥市设立出口加工区呼声日益高涨,设立出口加工区对合肥来说已经是箭在弦上。
经两轮审批“冲击”出口加工区
众所周知,出口加工区的审批工作必须有海关总署牵头,要经过九个国家部委进行2轮审批,最终报国务院领导审批才能设立。
2008年,合肥市启动申报工作时,国家已经停止出口加工区审批工作多年了,当时国内多数出口加工区发展大多不尽如人意,发展缓慢,因此国家对于出口加工区的审批是十分谨慎的。2003年以来,合肥就曾多次“冲击”出口加工区未果,种种因素相加,为合肥市申报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但市委、市政府的申报信心始终没有动摇,坚定不移地推动申报工作。2008年9月3日,省政府正式请示国务院申报设立合肥出口加工区,新一轮申报工作启动。2009年10月9日,省政府按照国家对出口加工区设立要求,调整出口加工区面积、四至范围和所在区域的规划后向国务院补充请示。10月28日,海关总署正式启动合肥出口加工区审批工作。2010年3月3日,海关总署向九部委第一轮征求意见顺利完成;6月18日,海关总署组织九部委第二轮会签结束,原则同意设立合肥出口加工区;6月23日,海关总署正式请示国务院批准设立合肥出口加工区。2010年7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合肥出口加工区,申报工作圆满完成。
准备申报材料,省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审核,转报国务院;重新确定出口加工区选址,完成各项规划调整,争取财政部支持,积极协调各项工作,直至最后申报成功,各项工作一一完成后,已经22个月过去了,申报出口加工区两轮审批工作的背后,是安徽省、合肥市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的心血灌溉而成。
各部门对申报进度“一日一报”
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是申报成功的动力。
2008年8月,省政府正式请示国务院的前夕,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合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晓麟就赶赴海关,向海关总署相关领导讲述合肥发展的机遇和迫切要求,积极争取海关总署对设立合肥出口加工区的支持。
2009年4月,还在第四届中博会召开期间,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在向王岐山副总理汇报工作时,涉及合肥出口加工区的内容就占了一半以上。申报工作全面展开以后,合肥市市长吴存荣,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晓麟等市领导多次带领合肥市申报工作的相关负责人赶赴海关总署和国家发改委等审批部门对申报内容进行解释、沟通,促进申报工作。
作为市政府专门组建的申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张晓麟要求经济开发区联系合肥市各个部门对申报进度“一日一报”,实时对申报工作进行监督、批示,面临申报的关键阶段,全市多次召开申报工作会议,以期为申报工作铺平道路。
各部门联动往返北京40多次
自从申报工作开始后,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将申报工作放在了各项工作之首,管委会领导带领申报人员往返合肥、北京40多次,在北京“安家”,并且在负责审批工作的各部委“驻点”,通过各种方式了解申报工作的最新进展,甚至积极联系合肥、开发区在京挂职人员等了解审批部委内部消息,以期对申报工作有及时的改进和完善。
为保证申报工作的顺利成功,上自省级发改委、省国土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商务厅,下至合肥市国土局、规划局、肥西县、经济开发区、桃园工业区,多家单位通力合作,连续多个日夜奋战,以最快的速度保证申报材料上报国务院,并在一个月内按审批要求完成了出口加工区选址和各项规划调整。全省、全市各部门通力合作,合肥市发改委甚至在国家发改委审批的最后阶段,市发改委领导与审批人员“共同办公”,保证了申报工作的最后签发。
为争取财政部的支持,市财政局多方联络,积极争取,省财政厅税政条法处领导亲自拜访财政部关税司、税政司领导,就出口加工区的设立条件和需求与部领导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沟通,促成了财政部审批通过;市发改委全程盯住审批进展,在国家发改委审批的最后阶段,发改委领导驻京申报,与审批人员“共同办公”,跟踪拟稿,直至文件最后签发;市商务局积极协调申报各项工作,安排市主要领导与多家部委领导会见,争取到最大的支持;省、市工商局、国税局、检疫局、省外汇管理局和市经融办也积极促进申报工作,为推动出口加工区顺利通过审批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出口加工区申报成功,这些部门不应该被忘记。
从33个“申请区域”中脱颖而出
这次,各省级政府上报申请的出口加工区共有33家,合肥出口加工区最终从中脱颖而出,成为试点区域之一,首先提交申报资料给国土资源部进行初审,申报工作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在国家九部委审批结束之后,海关总署曾在行文请示国务院前提醒合肥市,国务院办公厅可能会因情况不了解而要求再次提供说明,延误申报进度。市政府办公厅秘书二室随即通过有关渠道向国办领导汇报了出口加工区申请情况,从而确保审批顺利通过了最后一道程序,合肥市拿到了设立出口加工区的“金钥匙”。
为争取海关总署的支持,市委、市政府在合肥海关赵龙池关长和贾江副关长等领导的协助下,与海关总署领导进行了多次沟通,并按照各项申报要求做了充分准备。经过不懈努力,合肥申报出口加工区的迫切意愿得到了海关总署理解和支持。2009年4月,孙松璞副署长在经开区考察出口加工区选址现场后明确表态,将不遗余力地支持合肥出口加工区的申报工作。
本报记者 余佼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