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7-15 来源:合肥网hfw.cc 作者:hfw.cc 我要纠错
近年来随着脉象仪的运用,对脉诊进行里化研究,为脉诊的规范化、标准化奠定了基础。为了验证中医脉诊和舌诊理论的科学性,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为脉诊和舌诊教学提供保证。我们从2007年2月起对我校部分在校生进行脉象和舌象观察记录,对其中60例患感冒学生的脉象、舌象进行综合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60例均为廊坊市卫生学校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在校生,年龄在19-23岁。其中男性 36例,女性24例,60例均无全身器质性病变史,患感冒时间均在5天之内,都有不同程度的恶寒(风〕、发热等感冒症状。
2、研究方法
(1)医师望舌、诊脉由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中医师用寸口诊脉法进行脉诊,同时观察记录舌象。
(2)舌象采集受试者取正坐位,舌体放松伸出口外,必须使舌面光线明亮,舌面平展,舌尖略向下,尽量张口使舌体充分暴露。然后用数码相机进行拍摄。
(3)脉象仪检测 采用上海中医药大学研制的智能型中医脉象仪,受检者取自然坐位,于右手寸口脉关部安置脉象换能器,调节换能器压力调节螺旋纽。对50、100、125、150、175、225g等6个取脉压力进行连续采样、储存,并从6段系列脉图中由仪器自动选取最佳脉图,调整参数后,调整到屏幕所提示的最佳取脉压力再次采样,并由中医脉象诊断系统进行分析、辨脉。
(4)舌象确定 由三名医师直接观察并确定舌象类型。脉象确定医师诊脉与脉象仪检测结果一致者即确定脉名。对医师诊脉与脉象仪检测结果不一致者,让受检者休息10分钟后,再次用智能化中医脉象仪,用同样的方法再次检测,两次检测结果相同者即确定脉名,两次检测结果不一致者以与医师诊脉结果相同者为准。
二、结果
60例受检者中,浮脉为25例,占受检总数的42%。其中男性14例,占受检总数的23%;女性11例,占受检总数的18%。单纯浮脉者8例,其余以相兼脉出现,浮而无力脉多见于女性,浮而有力脉多见于男性。舌象,淡红舌,薄白苔者52例,其它舌象8例。
三、讨论
关于浮脉形成机理,不外乎以下两方面。其一,就是病邪在表。邪在表,正邪相争,正气驱邪外出,气血盛于肌表,故脉浮;其二,气机上越,阳气外浮。不论什么原因,只要造成气机外越或上浮,总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浮象。
1、主病辨析
(1)主正常脉象 正常人也可以出现浮脉,《溯湖脉学》载:“三秋得令知无恙”,指出健康人在秋天是可以见到浮脉的,当然,健康人的浮脉是具有冲和之象略带浮象之脉,而非明显之浮象。瘦人皮脂薄,脉象显现,故呈浮象,此时虽浮但无其他表征存在并非病脉。
(2)所主疾病
关于浮脉的主病,纵观诸家之文,所见相似,一主表证,二主虚证。关于主表证《濒湖脉学》:“浮脉为阳表病居”,指出浮脉是阳气亢奋的征象,最常见于外感表证口对于浮脉主表,诸多医家都持此观点。如汉代医家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论述“浮脉主表,其病浅,病邪未盛,正气未衰,邪正相搏,阳气驱邪外出,杭御病邪,故其脉浮,多见头痛、恶寒、恶风、发热、汗出,或无汗等表证”。虽然条文涉及诸多兼证,但脉浮总是提示表证的存在。也就是说脉浮是诊断表证的重要依据。浮脉主病多属于表证,临床常见于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然而通过对60例患感冒者的脉象观察及临床观察发现并非都出现浮脉,而且单纯外感引起的并不多见。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如下:
(3)疾病所处阶段不同,脉象表现会有差异。疾病之初,阳气尚未升浮,气血变化尚未显现于脉,而当表邪最盛时才显现浮象。(2)脉象与体质有密切关系。体质素虚或肌肉丰厚之人,虽有表证,脉可不浮,前者因阳弱,鼓动气血无力,脉气不能升浮;后者以肌肤厚,脉气鼓动指下难以显现于浮位。……说明体质对脉象有影响。(3)脉诊需与舌诊及主证结合。疾病反映在舌象和脉象的变化,是辨证不可缺少的资料和重要的依据,两者在客观上存在若统一的规律。感冒、脉浮、舌苔薄白。浮脉主表,薄白苔亦主表证,脉象主证与舌象主证相符,感冒病即可成立。舌诊和脉诊只是诊察疾病的某个侧面,不能反映其全部。所以,对于浮脉主病,亦须结合舌象、全身症候等综合分析。
四、结论
舌诊和脉诊只是诊察疾病的某个侧面,不能反映疾病的全貌。浮脉虽是诊断表证的重要依据,但表证亦有不见浮脉者,临证不能单凭脉象下诊断;表证的舌象与证候基本相符;舌象与脉象有相符者,有不符者,临证需要四诊和参,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