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4 来源:hfw.cc 作者: 我要纠错
有一种精神,百折不挠,敢为人先,勇立潮头。
有一种责任,不负重托,忍辱负重,执着拼搏。
有一种信念,不忘初心,凝心聚力,为民造福。
——题记
甘州区长安镇前进村地处张掖市城南。走进前进村的“前进家园”,高楼林立,道路宽阔,环境整洁,绿树环绕,鲜花含笑,各种生活、体育设施齐全,俨然一个设计周全的城市高档居民区。这儿的居民,无论男女老少,脸上洋溢着祥和、平静和幸福、满足的笑容。让初来乍到的参观者感到惊讶的是,这里居住的不是城镇居民,而是昔日地地道道面朝黄土背朝天,现如今令城乡居民惊羡不已的前进村“脱产农民”。
20年前,这里还是一个甘州大地上普普通通的小乡村,村民们过着仅仅能够维持基本温饱的日子。20年后的今天,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率先成为甘肃省张掖市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像一颗冉冉升起在河西走廊上空的明星,引起了世人的瞩目。
前进村所在的甘肃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市,南有祁连山,北有龙首山,南北两山夹峙;南出扁都口与唐蕃古道相交,可达青藏高原;北沿居延古道可远抵蒙古大漠;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贯穿全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农业发达、物产丰富的一方水土,历史上以金张掖著称。前进村地处张掖市的南部,具有深厚的农耕文化传统,也具有离城市近、交通便利等优势。20年前,当中国社会逐渐从农耕时代进入工业时代,这片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的土地,却因传统观念的束缚,在改革开放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几经折腾,发展迟缓,裹足不前。那时的前进村,看到周边村镇的快速发展,从村委会班子到村民都在苦苦地探索,焦急地期盼……
能人返乡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全国农村掀起了大办乡镇企业的热潮。这股热潮,从东南沿海逐渐西进,到1990年初,终于吹进了沉寂的前进村,村民们热情空前,入股集资办企业,从办方便面厂、食品厂到药厂,使出了洪身解数。可是,谁又能想到,曾经一度红火的村办企业甘草浸膏厂因管理和质量问题,关门歇业,血本无归。企业垮了,村民们倾囊投入的那点微薄积蓄打了水漂,全村户户成为特困户,温饱村反而成了远近闻名的穷困村。大家对当初动员他们入股办企业的村干部怨声载道,村子里矛盾重重。早已退休的原村党支部书记周元追忆那段艰难历程时,依然清楚地记得因甘草浸膏厂倒闭,导致村委会负债累累、官司缠身,村干部出门常常被不知从哪儿抛来的石头砸中脑袋,狼狈不堪的情景。从此,提起办企业,从村干部到村民噤若寒蝉。
1993年春,一个从前进村走出去的“能人”回到了家乡。这就是从小因生活困难提前结束学业,怀揣最喜欢看的《岳飞传》外出打工,四处闯荡,经过多年打拼,在外地经营粮油门店,并从事长途贩运粮油生意而早早致富的青年村民马志祥。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马志祥走亲访友,看望村子上的老人,发现村子的面貌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年轻人进城打工,老人儿童留守家中守着几亩土地。与街坊邻居攀谈中得知,村民人均年收入1000多元,一些困难户生活拮据,连孩子上学的学费都交不起,而自己的收入早已超过了村民收入1000倍以上。此情此景,深深触动了从小就梦想着可以像岳飞一样精忠报国的马志祥。他暗下决心:“一个人富了不算富,我要为家乡父老乡亲做点事。”
1994年,他带着在外面闯荡积累的资金,在家乡创立粮油加工厂。1995年基建工程全部竣工,年底安装设备并顺利投入试运行。为了加工出好产品,他事必躬亲,日夜在车间里操劳,亲自盯着每一个环节,实在太累了,就在仓库里睡一会。自己不会的向别人学,自己干不了的请别人干,这是他一贯的做事风格。为了确保产品质量,他不计成本,高薪聘请“麦子工、拉丝工”等技术人才,产量质量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生产顺利了,调过头来跑市场,找销路,没日没夜地奔波在周边省区和县市。由于产品质量稳定,销售量步步攀升,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产品远销兰州、西宁、酒泉、嘉峪关、玉门等地。
企业发展了,他没有忘记“为家乡父老做点事情”的情怀,他给孤寡老人免费分发面粉,给看不起病的村民支付医药费,给家庭困难的失学儿童交学费,看到谁家有困难,他都会主动去帮助。村里唯一的幼儿园和小学年久失修,孩子们冬天上课时冷得直打颤,他就买来煤炭,每年按时捐助到学校,让村里的孩子在温暖的教室里安心读书。一时间,他从乡亲们眼中的“能人”变成“善人”。
马志祥经年累月地扶弱助残、修桥补路,无私地回馈家乡而做出的贡献,村民记在心里,各级领导也看在眼里。各级政府一次次的表彰奖励,使他成为张掖市的明星企业家,并被授予甘肃省十佳优秀青年的光荣称号。
1997年,经过层层提名推举,马志祥被选举为甘肃省第九届人大代表,和全省的领导干部、人大代表一道共商发展大计。“第一次参加省两会对我的触动太大了。自己富了不算富,给困难户发点钱也不是长久之计,要扎根搞实业,带动乡亲们一同致富!”参加完省人代会,马志祥回到张掖的第一件事就是向村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政府领导的表扬和赋予他的荣誉,使他感到肩膀上的担子更重了,创业的信心更加坚定。他暗下决心,要办好办大企业,为地方政府增加税收,为村民谋福利。1999年,他又顺势创办了金张掖酒厂,紧接着又修建了爱家装饰城,生意顺风顺水。随着企业的发展,带动村子上的一些年轻人到企业就业,一批企业管理人员也随之悄然成长起来。
成功创办了几个企业的马志祥展露了出色的组织能力和经营能力,也展露出了他超常的胸襟和胆识。他“宁肯自己吃亏,也不要亏了别人”的胸怀和宽厚谦和的人格魅力赢得了股东和员工的拥护,也赢得了村民的爱戴。
敢为人先
斗转星移,时代的车轮进入了21世纪。前进村经过几番创业,仍然没有跳出传统思维。前进的方向在哪里?奔向小康的路在何方?
那个时候,在外地做生意的马志祥,是村里唯一没有被牵连破产的人。在大家的心目中,他的生意做得成功,无疑是此时村里最最需要的可以扭转乾坤的人。村委班子商量了好几天,决定把马志祥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让他“主持大局”,带领全村人“扭转乾坤”。
2001年12月,当前进村全体党员把选票投给党员企业家马志祥的时候,他接任的是村支部书记,更接任的是使命、责任和担当。
马志祥天生就有一种跳跃式的思维方式,不安于现状,善于认知新领域,敢于尝试新事物。刚刚担任村支部书记的那些日子,他反复酝酿如何引导村民从传统的大田农业走向高效农业,如何把传统农业做成附加值高的现代农业,如何在未来10年内让村民人均收入有一个跨越式的发展,让全村整体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根据前进村人多地少却具有靠近城市、交通便利的优势,他提出了搞大棚种菜的点子。以当时村上的实际情况,这是最好的摆脱困境的办法。村委班子没意见,也不敢有意见,原来失败的教训让他们一个个成了鸵鸟。他们最担心的问题是,习惯了在田野上种庄稼的村民,怎么搞大棚种植?
为了转变村民的思想观念,马志祥决定带村民出去见见世面。听到外出考察,有的村干部提出意见,村里连招待客人的茶叶都买不起,哪里还有钱去“游山玩水”?马志祥毫不犹豫地自掏腰包,带领新选出的领导班子成员和村民代表到深圳、广州、山东等地学习、考察,换脑筋、换思想、转观念。一路参观考察,南方城乡的发达富足让习惯了地头、炕头、锅头的村干部大开眼见。考察回来,他紧锣密鼓地组织各社召开村民大会,让村民开展讨论,一方面解决过去的遗留问题,另一方面让村民从思想上接受先进观念。一次会议不行,就二次、三次,白天没时间就晚上开。有的村干部说,我当了七年村干部没有马书记半年开的会多。在村民七嘴八舌的议论中,思想渐渐统一,终于认识到了大棚种植蔬菜的好处。
好不容易做通了村民的思想工作,又一个难题摆在了面前:建温室投资大,村民收入本来就很低,再加上前些年入股办企业负债累累,实在拿不出钱来。为此,他出台了鼓励性政策,对于建温室报名早的人,村上可以补贴一部分资金,并联系银行贷款。这些举措唤起了村民的积极性,村民报名了,但村上其他领导犯愁了:“书记,钱从哪儿来呢?”马志祥坚定地说:“你们把工作推进好,钱我来想办法,实在不行我自己先垫上”。这会儿大家才吃了定心丸,心中有了底,加足马力,投入到大棚建设上来。经过三个月的奋战,100座温室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为了解决种植技术问题,马志祥请农业种植专家到村上给村民传授种植技术。有的村民还是犹豫不决,怕种出的蔬菜没有销路。为了彻底让村民放心,他又带领村委会班子与村民签订了购销保证书,如果按村里指导蔬菜种植标准种植后蔬菜卖不出去,由他承担责任。种植大棚蔬菜的事情总算有了眉目。
全新的领域代表着全新的机遇,只有敢于创新,善于变革的人,才能成为成功吃螃蟹的人。
第一次种植大棚蔬菜,种什么?经过马志祥和村委会班子调研,决定先种圆茄,这是在大城市刚刚开始流行的茄子,产量高,价格好,也是马志祥在新疆等地考察时认准的项目。可村民一听不乐意了,议论纷纷。因为当时的张掖没有种植圆茄的先例,当地人也不吃园茄,咋卖?卖给谁?马志祥又耐心地给大家做思想工作,宣讲圆茄的好处,为了坚定村民信心,他大胆地表态:“我给大家包销,卖不了,每个棚我赔四千五百元”。在他的一片诚心感召下,大家开始了品种筛选、育苗、栽苗、嫁接等工作。到了承包种植的时候,一部人又退缩了,建好的100座日光温室只有53户愿意试一试,剩余的47座大棚无人问津。马志祥见状,只好再次挨家挨户的去动员,好不容易又发动了10户来种植,可一些人家生活困难,前期投入资金拿不出来。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他领着村民去银行,为他们每家争取到了5000元的贷款。贷款需要担保人,他毫不犹豫地做了村民的共有贷款担保人。
辛苦耕耘终于开花结果。按技术人员的要求,要剪掉园茄枝干周围的叶子,让茄子日照充足,茄子才能色泽黒亮,且挂果只能一到两枚,否则长不大而且会变形。这一下,村民没一人同意,习惯了传统农业种植的村民认为果子越多越好。经过技术人员的耐心解释,也只有一部分人同意按技术人员要求种植,另一部分人仍然想不通,坚持按自己的土办法种植。有人质疑马志祥说:“书记,你当过农民吗?你会种菜吗?”。马志祥耐心地给村民解释为什么要按照技术人员讲的修剪,为什么要按照标准种植,劝导大家说:“不要担心,只要按我们制订的标准,就能保证每棚四千五百元收入,如果收入少了我赔偿。”从此,村民们知道了什么是现代农业,什么是质量、标准。
事实证明,马志祥对市场需求的精准分析没有错。
终于迎来丰收时节。第一批共收购9吨圆茄,运到乌鲁木齐后4天售罄;第二批的11吨圆茄,只用1天就卖完了。当第三批的12吨圆茄再次运到乌鲁木齐时,马志祥接到负责押运货物的人的电话:“马书记,茄子全部被人‘抢’掉了!”他听罢只觉天旋地转,急忙质问道:“我让你拉到市场里去卖,怎么会被抢走呢?”“不是抢走了,我的意思是咱们的茄子都被抢购了!”原来,由于前进村的圆茄口感好,质量过硬,前面的经销商和吃过前进圆茄的消费者已经认识了它的好出,前进村拉着圆茄的货车一进入乌鲁木齐蔬菜市场,就被商贩们抢购一空了。
无需兜底,当年承包日光温室大棚的村民人均收入12000元。比他签给种植户的兜底价4500元翻了一番多。马志祥用漂亮的一仗回应了之前所有的质疑。村民们惊呆了,剩下的37座空棚成了大家打破头都要抢着种植的香饽饽,马志祥也由此成了村民眼中真正的能人,值得信赖的书记。
首次种植大棚蔬菜成功后,村委会决定将土地统筹起来,由村委会负责继续兴建大棚,搞特色种植,搞“一村一品”的品牌化、产业化蔬果经营。这样的提议,一开始虽然也遭到了不少村民的反对,但因为马志祥一心一意为大家的精神最终感动了村民。从此,前进村的大棚种植芝麻开花节节高,由100座发展成180座,成了远近闻名的大棚蔬菜种植基地。
2004年,马志祥为前进村争取到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小康住宅建设”,20多幢中西合璧的乡村别墅在前进村拔地而起,别具特色的“农家乐”餐饮休闲娱乐一条街,使“前进景点”很快火爆张掖,前进村迈开了走向富裕的第一步。
逆流而动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有一段话:“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
前进村依靠着温室大棚和特色农家乐,村民们的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成为张掖市第一批走向小康的村子。但马志祥还是觉得,他没有实现“带领全村老百姓走上致富快车道”的诺言。他的“野心”是带领全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把前进村发展成西部的明星村。他知道,就凭前进村2100亩的土地,即便全部搞成现代化大棚,也下不出多大的金蛋蛋。他思考着如何让农村实现现代化,如何让村民过上幸福生活,使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生活有保障。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要变革,想办法用工业思维办农业,让农业产业化带动前进村的经济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社会变革,市场变化,风云际会,谁走在变化之前,谁将拥抱新的世界。
深度思考着如何变革的马志祥,一听到村子里在外地工作的人回家和外地求学的学子回家,就主动找他们聊天,聊如何发展,聊前进村的未来。2008年春节期间,他得知从张掖走出去的娃哈哈集团后勤供应部部长康武来张掖探亲的消息后,立即前去拜访。见面后寒暄不多,他就急切地问康武,前进村发展应该走什么路子?见多识广的康武在了解了前进村的现状和马志祥的想法后说:“张掖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延伸农业链条才具有发展的优势”。通过一番深入的交流,他的心中明确了一个发展方向。拜访结束后,一束光芒从心头冉冉升起。他随即找市区养殖业方面的专家咨询养殖奶牛的有关问题,熟悉情况后,立即召集村两委班子探讨研究,向村干部宣讲奶牛养殖的发展前景,牛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走势,使村干部认识到发展奶牛养殖的好处,最终确立了立足张掖光照资源丰富、农业用地较多、工业污染较小、饲草品质优良、玉米秸秆等农业剩余物繁多的优势,走发展奶牛养殖的路子。
正月十五刚过,村支部便召开党员大会,向全体党员说明奶牛养殖的思路,集中力量办牛场能够抵抗市场风险,提高效益,增加收入的优势,讨论确定了观摩学习的时间地点。正月十八,村委会雇了一辆45座的大轿车,在料峭的寒风中,乡党委书记、分管乡长、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带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带着前进村父老乡亲的嘱托,一路西行,驶向奶牛养殖业发达的新疆参观学习。
到了新疆,一行人白天参观学习,晚上开会讨论。一路参观学习,一路热烈讨论,牧场浓厚的养殖氛围、奶牛养殖的光明前景激发了党员干部发展奶牛养殖业的热情。通过观摩学习,乡村干部和党员群众代表看到了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现代化养殖模式的优越性和发展潜能。对养奶牛抱着犹豫不决态度的人也改变了看法,积极出谋划策,憧憬着养奶牛的美好未来。
学习结束后,满面春风的村干部和村民代表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很快将养奶牛的消息散布出去。村委会形成办牛场的方案,召集村民大会讨论时,村民入股办牛场的积极性高涨,全村85%的农户同意贷款以现金方式入股,30多户同意以自家的奶牛入股,成立了张掖市第一家奶牛养殖合作社。前进村的奶牛养殖场进入了热火朝天的建设阶段。
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2008年下半年,正当奶牛场建设如火如荼的时候,爆发了“三聚氰胺事件”。一时间,全国奶产业跌入了冰河时期,到处杀牛倒奶。看到这种情况,村民对建牛场失去了信心,已入股的忧心忡忡,尚未入股的不入股了,所有人的心中都蒙上了一层阴影。银行因为风险过大停止了对牛场的贷款,高薪聘请的具有丰富养牛经验的场长辞职不干了,前进奶牛场建设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地步。村两委班子、家人、兄弟都把质疑的目光投向了马志祥:我们干奶牛养殖是不是走错了路?
已经提前过上富裕生活的马志祥,本可以自在享受,潇洒度日,只为着一个全村共同富起来的目标,却又承担起跌回赤贫,背上巨额债务的风险。年关将近,当初信誓旦旦的股东们闹着撤资,想要回自己的入股资金,别有用心的人则煽动村民解散合作社,声称赶在大年三十如果不给个说法,就不让马志祥过安稳年。消息传出,亲朋好友都受不了了,你马志祥这是在干什么?拼死拼活的为村民,怎么反倒把村民给得罪了!农村有句俗话,过年不要账。可这些人却扬言,大年初一到初五要到马志祥家里过年。面对亲人、班子和村民的责难、质疑,这个从小外出打工,经历了各种艰辛,吃过常人难以忍受的苦,练就了结实身板,练就了坚韧性格,有泪不轻弹的汉子流下了委屈的泪水。
为了安抚村民和股东,马志祥对村民拍胸脯保证:“如果到时间不能兑现大家的分红,我从自家的企业给大家分,如果亏损了,我给大家赔。”他咬咬牙找人借了高利贷,100万借款用半年,当场扣走了13万的利息,这些利息由他个人承担。马志祥顾不得那么多了,他只想尽快解决资金问题,抓紧建设,保住牛场,干出实际效益唤回人心。他知道,村民们的信心一旦丧失,那就是真正的贫困了!
村民杨国振是第一批入股办牛场的,提起开始办牛场的那段经历,至今心有余悸:我原来自己养牛,但草料、牛奶价格不稳定,跌跌撞撞的,效益一直不好。那一年马书记找我,说我有养牛经验,一起入股办奶牛合作社。但家里人都不支持,他们说个人养牛不操心都养不好,大家混在一起怎么养?我了解马书记,他办企业有一套办法,我顶着家人的反对,满怀信心地将7头奶牛作价入了股,又贷款5万元。谁知道牛场建设到中途,出现了三聚氰胺的事情。牛场停下来,民工工资兑现不了就来堵我们的门,白天给民工做工作,说服引导他们不要担心,迟早会给他们结清,到了晚上,我们负责修建的几个股东却经常睡不着,偷偷摸摸流眼泪。实际上我们自己也拿不到工资,还要维持家庭生活,更担心如果牛场真正砸了,我们的股金也就彻底完了。马书记从自己企业拿来20多万块钱垫着让我们花,他鼓励我们,困难一定会过去,不要灰心丧气,坚持下去就有前途。看到马书记决心那么大,我们也有了信心,第二年下半年,终于度过了难关。
马志祥是一个信念执着的人,村民和亲人的误解,一时的伤心难过并没有让他的信心出现丝毫减退,反而在深思中使他从中洞察出了隐藏在危机中的商机。他想,现在出现了奶牛危机不是人们不喝牛奶了,而是牛奶出了问题,从长远来看,人们还是要喝牛奶的;现在正是奶牛价格最低的时候,一旦消费者信心恢复,牛奶市场肯定会恢复,奶牛价格肯定要涨。只要东西好,不愁卖不掉。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种好草、养好牛、产好奶”的理念扎根在他的心中。
马志祥和班子成员反复分析分析形势,让村干部坚定信心的同时,果断做出了一个过人的决定: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借奶牛行业的低谷期买牛,降低养殖成本,变劣势为优势。资金不足,他从自己的企业拿出一部分钱,又不顾亲友的反对将自家的企业资产作抵押,从银行贷款300多万元,购进了近800多头奶牛,濒临绝境的牛场又起死回生。仅仅三个月后,奶牛市场回暖,购进的奶牛净增值200多万元。
此时的伊利、蒙牛等大型乳企也开始在国内寻找标准化牧场。他们瞅准了张掖的农业资源优势,找到了前进奶牛专业合作社,经过多次谈判,与伊利、蒙牛签订了供销合同,牛奶的销路顺利对接。
马志祥的判断没有错,奶业重新兴起的机遇来了。扩大养牛规模需要大量的资金,资金从哪里来?他召集村干部出主意,想办法,前进村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 “三变模式”顺时而生:村上成立了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将原来各家各户散养户的奶牛纳入到合作社,村民除了用现金入股外,还以自家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产权、林权、日光温室产权等作抵押担保从银行融资,闲置的资源变成了资金;村民贷款入股奶牛养殖场,资金变成了股金,村民变成了股民,每年定期从牧场分红利。资金问题解决后,他发动党员干部积极行动起来,与周边的小牛场联系,先后收购兼并了几个小牛场,又办了一个标准化牛场,奶牛数量已达近2000多头,每天给伊利可供奶12吨,当年给所有入股的村民以30%的利润分了红。村民尝到了甜头,那些非议和担心也随之烟消云散,对村委会更加信任,入股的热情高涨。一时间,前进奶牛合作社成为了张掖市养殖行业发展最快的规范化、标准化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前进村的农业走上了转型之路。
顺势而上
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在奋斗,有的人为财富奋斗,有的人为仕途奋斗,有的人却执着地为信念和理想奋斗。
为了实现“带领全村人共同富裕”的梦想,马志祥没有就此止步,而是有了更大的理想:把前进村的牛场做成甘肃最大的牛场。具有企业家胸怀的马志祥有着超前的思维,他想,要让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必须有一套成功的模式和管理办法。借智发展、借力发展是他办企业的一贯做法,他总结合作社办牛场的经验,提出了“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前进模式”。通过党支部引领,凝聚力、组织力和号召力增强了,观念转变快,执行力强;通过公司主导,使村办集体经济组织从松散型迈向规范化、标准化管理;通过合作社的推动,周边养殖场、养殖大户加入其中,抱团发展,合作社再与公司签订协议,双方主体平等,保证了各方利益,保持了稳定发展。2011年初,张掖市第一家在专业化养殖奶牛合作社基础上成立的村办企业——甘肃前进牧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诞生了。从此,前进牧业在奶牛养殖行业迈开了坚实的步伐。
“前进模式”爆发出了“前进速度”。2011年,前进牧业在张掖绿洲现代农业示范区新建了第二个3000头规模的标准化奶牛繁育示范场;2012年,“前进模式”走出甘州区,在临泽县建设了三个牧场;2013年,在张掖市甘州区石岗墩开发区建设了张掖市第一家万头奶牛养殖场……
马志祥和班子成员深知,产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为给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他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和产业带头人到发达地区考察学习,聘请8名专家教授担任技术顾问,招聘20多名高校毕业生到各专业合作社共同创业,并在政府扶持下,联合大专院校成立了前进培训基地,从技术人员到产业工人进行系统培训,以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培训基地不但培训本村的各类实用人才,还为省内外其它村镇培训实用技术人才。2014年,前进村培训基地被中组部、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
栽下梧桐树,必有凤凰来。马志祥对人才的使用有自己独到的想法。他说:企业要做大做强,人物人才是发展的核心,一定要把人物人才请进来,给他们给平台、给位置、给发挥才能的机会,让他们尽情施展抱负,企业有了人物人才,就有了发展的智力保障。这种开放包容、宽和大度的处世风格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胸怀,吸引了各类人才的目光,很快形成了人才洼地。目前,汇聚在前进牧业的有博士生2人、研究生8人、本科生170余人、大学生390余人,还有从本村培养的“土专家”、“田秀才”154名。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前进牧业的发展带来了先进的理念,从饲草种植、饲喂管理到原奶生产、乳品加工等各个环节建立了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体系。国际上先进的奶牛养殖全日混粮技术、奶牛电子动态识别跟踪系统、数字化管理系统等一系列新型技术在前进牧业落地,泌乳牛单产水平、生鲜乳体细胞、微生物控制、乳蛋白、牛犊成活率、奶牛发病率等各项生产技术指标位列全国前茅。一个传统的集体企业成功转型为现代化公司,生产经营水平逐年攀升。
14年的风雨兼程使前进牧业公司从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公司,完成了产业变革,形成了一个全产业链的综合性公司,拥有养殖场20个,奶牛养殖规模发展到50000多头,日产高品质生乳800吨以上,自有饲草基地10万亩;拥有日处理鲜奶150吨和500吨能力的乳品厂各1座,年生产能力10万吨和30万吨的饲料厂各1座,年生产50万吨的有机肥厂1座;拥有员工1500人,资产总额26亿元,年产值26亿元,并与菊乐、三联、天友、燕塘、晨光等国内知名乳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形成了产、供、销多元化一体运行的利益联结机制。前进牧业公司成为甘肃最大的奶牛养殖企业,先后被确立为甘肃省奶业养殖协会会长单位、中国优质奶源基地、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先后获得全国基层先进党组织、全国科普惠农先进单位、中国乡村文化·影响力品牌等荣誉称号。
马志祥“建甘肃最大的牛场”的梦想成真。企业发展迈上了全新的台阶,前进人成功实现了农业转型,产业革命。
2021年,马志祥获得“感动甘肃·陇人骄子”荣誉称号。2022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不忘初心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光有物质的富足是不够的,更要有精神的富足,国家和民族才会有光明的前途。
马志祥常说:“当村干部不亲民即是无情,不为民即是无德,不富民即是无能。”富起来的前进村首先想到的是让村民享受发展成果。马志祥带领村班子组织修建村民住宅楼15栋,480户村民搬迁入住。“出门有公交、购物有超市、居住有楼房、娱乐有场所”,以往只有城里人才能享受的生活,在前进村变成了现实。村委会探索建立了村民养老保障制度,为60岁以上老人每月发放100至800元不等的生活补贴,逐年增加;为60岁以上老人和12岁以下的儿童每天免费供应半斤鲜奶;设立“党员爱心基金会”,对出现困难的老党员进行扶持救助;建立村级奖学金,给考上大学的学生给予3000元至5000元的奖励。
前进人的物质生活富足了,精神文化生活也没有落后,每逢传统节假日、重大节庆日,组织村民和公司员工开展文艺演出、群众集会、体育竞赛等活动。前进村一跃成为周边城乡居民羡慕的明星村。村上把每年8月29日定为村民“爱村日”,从最初每年10万元到现在的600多万元,奖励在村集体事业发展中成绩突出的致富标兵、优秀党员、产业能人、十星级文明户等,村民爱村、兴村、争当先进蔚然成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时代美丽乡村的幸福画卷在前进村徐徐铺展……
谈到前进村目前的生活,村民杨永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现在的前进人,不但让周边的村子羡慕,一些城里人也比不上我们。我们的老年人都由村子上发养老金,现在已经有800多到1000块钱了,每月按时打到个人的卡上,医疗保险也由村子补贴。每年的端午节、中秋节、春节都给老百姓发福利。作为前进人,我们都有一种自豪感。我们感恩马书记,前进村能有这么好的一个领头人,把老百姓带着走上共同富裕的路,是我们前进人的福气。
6年前,全村村民送给马志祥一块匾,上面写着“引领村民致富的好书记马志祥”。村民送的这块匾,挂在他家客厅里。匾上的字,印在马志祥心中,时刻提醒和鞭策着他;“要为老百姓服务”。
穷则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一个人富了,要帮助生活有困难的人;一个村富了,不忘带动周边的人脱贫,这是马志祥心中坚守的信念,也是前进人的胸怀。
解决了前进村人的饭碗和收入问题,马志祥也没有忘记周围那些还没有和前进人一样过上富裕日子的人们。前进人每年拿出100多万元救助因突发性变故陷入困难的家庭。设立前进牧业扶贫专项资金,针对贫困户的具体情况,采取技能培训、资金支持、就业吸纳、创业引导等方式,帮助贫困户培育增收产业,累计吸纳周边乡镇1000余人就业,提升了贫困家庭造血功能,从根本上脱贫。为甘州区15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配股2万元,每年按照配股资金10%的红利分红,优先吸纳这些贫困户就业,扶持他们走出了贫困。帮助甘州区党寨镇下寨村建成奶牛养殖场1座,推动下寨村率先实现小康目标。帮助老区庆阳市环县高钵镇建设奶牛养殖场1座,带动当地养殖业进入规范化发展。积极参加政府倡导的各类公益事业,彰显企业的社会责任。
2018年3月,时任中共甘肃省委常委、统战部长的马廷礼来到甘肃前进牧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调研,看到在前进牧业的带动下,人多地少的前进村早已脱贫进入了小康,村办企业前进牧业发展成全省最大的奶牛养殖企业,十分高兴,当即对马志祥说:“老马,你们有着成熟的养牛经验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能不能考虑在东乡县建个牛场,帮助他们打好脱贫攻坚战?”
马志祥一直坚守着一个信念:一个村富了不算富,带领大家共同富裕才算富。脱贫攻坚是党中央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一项划时代的伟大工程,能参与国家的这场世纪之战,既神圣又光荣。马廷礼部长的建议触动了他的心愿。他当即代表前进村党委和前进牧业公司表态,愿意为东乡县的脱贫攻坚奉献一份力量。随后,他带领公司班子成员奔赴东乡县各乡镇考察,并与当地政府对接,决定在东乡县的龙泉镇大岭村建设大岭牧场,对龙泉镇苏黑村、拱北湾村、大岭村、周杨村等深度贫困村对口帮扶。
龙泉镇大岭村位于东乡县北部,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几乎找不到一块5亩以上的平展展的土地,全部是旱地,典型的靠天吃饭型农业,属于深度贫困村。在这里建设牛场,首先遇到的就是无地可用,无路可走,无水可供。经过反复协商论证,决定将大岭村的一个山梁推掉建牛场,找了几家设计公司,都认为在黄土岭上建设现代化养牛场,危险性太大,不敢设计,最后由前进牧业公司技术人员自己搞出了设计。设计好了,从临夏和兰州请了几家施工队,看完现场后都直摇头,说这种条件根本没办法干活,无论多少钱都不愿干。无奈之下,马志祥只好从张掖老家动员来了一支施工队。路太窄,弯道多,车辆和机械没办法运进来,就先修路,将设备运进来再整地建场。2018年底,历尽艰辛,克服重重困难,投资6000万元的3000头肉牛标准化养殖场东乡牧场巍然矗立在大岭村的山梁上。
牧场建起来了,既是养牛示范基地,又是技术服务中心。不但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前进牧业派专家和技术人员对东乡县所有的养殖户和养殖人员进行系统的免费培训指导,对帮扶对象跟踪服务,定期寻访,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在东乡牧场的带动下,吸收东乡县24个村、18个专业合作社入股2100万元,加入肉牛养殖行业。历时3年的脱贫攻坚行动,前进牧业帮扶的2689户贫困户通过肉牛养殖脱贫致富。
东乡牧场的技术员阿西艳,全家5口人只有8亩旱地,两口子靠外出打工供孩子上学和家庭生活,是大岭村的特困户。2019年,她和丈夫作为扶贫对象进入牧场工作。谈起这几年的变化,她的脸上溢满了幸福:我刚来到牛场当学徒什么也不会干,场里送我们两口子到张掖的前进牧业培训。学习回来,我掌握了兽医技术和电脑技术,现在每月收入5000元。我丈夫原来不识字,学会了洒草机、装载机,有了一技之长,是场里的技术工人,每月收入也在5000元左右。现在,我们既有稳定的收入,又能照顾老人和孩子,彻底告别了贫穷。今年初,我们在镇上买了楼房,过上了让人羡慕的小康生活,如果没有前进牧业,哪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2020年4月,马志祥获甘肃省委省政府“扶贫攻坚奉献奖”。2021年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马志祥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自向全国脱贫攻坚楷模颁奖。
放眼未来
风物长宜放眼量。马志祥和班子成员深知,现在的成就不是终点,公司的每时每刻都是起点,从起跑到领跑是从0到1的跨越,每一位前进人用创新拼搏精神,演绎从平凡到卓越的不断跨越。前进人在追溯创业的艰辛,共享收货的喜悦时,秉承“旦复旦兮,日书其华”的精神,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远方。
2021年5月,刚刚到任的中共甘肃省委书记尹弘来到前进牧业调研,马志祥向尹弘书记保证,前进牧业将在5年内做到资产和产值双百亿规模,打造成国家知名品牌,用产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把前进村建设成西部地区乡村振兴的样板村。做出这个保证,马志祥心里是有底的:如今的前进牧业已经成为以良种奶牛养殖繁育、优质鲜奶生产、肉牛繁育购销、牧草种植加工、有机肥生产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是我省存栏数最大的规模化奶牛养殖基地。按照马志祥心中的目标,百亿企业还是保守的说法。
事实上,前进人对未来已经做出了明确规划: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全省奶牛产业大区建设为契机,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为中心,以龙头企业建设、养殖基地建设、饲草料体系建设、良种繁育体系、旅游观光体系、市场体系建设及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为手段,促进畜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生产,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打造集数字集约生产、生态旅游观光、果蔬采摘、养殖文化体验、技术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开发生产基地。
2021年5月,前进牧业在甘肃省高台县建设的5万头牛产业园启动。2021年6月,前进牧业旗下的甘肃传祁乳业日处理150吨的乳品一分厂正式投产。2021年12月,在张掖市和甘州区政府的协调下,张掖三元乳业陷入生产经营困境的日处理鲜奶600吨的乳品厂被前进牧业整合为传祁乳业二分厂。传祁乳业在兰州新区建设的日处理鲜奶1800吨的三分厂也步入了建设阶段。传祁乳业生产的云上传祁6大系列40多个品种的乳制品得到了消费者好评,并取得了有机认证,产品远销甘青宁新等周边省市区和广州、深圳、香港等沿海大城市,正在向全国辐射。张掖的好奶变成甘肃的好产品,正在走向全国。
五年后,前进牧业奶牛养殖规模将达到15万头,肉牛养殖达到5万头,饲料加工能力达到年产50万吨,拉动饲草料种植加工100万亩;建成乳制品工厂3座,日处理鲜奶1000吨以上,建成150万吨有机肥加工中心,变废为宝,达到循环利用,绿色发展的良性模式。多方位拉动配套产业建设项目20多个,配套产业务工人员就业2万人,带动农业农村经济实现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村民人均年收入迈上8万元新台阶,为乡村振兴做出积极贡献。
2022年初,前进村被确立为甘肃省共同富裕示范村、张掖市乡村振兴示范村。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正如马志祥所说:以恒心,用恒力,铸恒业。未来,前进人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高举共同富裕的旗帜,从新的起点出发,拿出“二次创业”的劲头,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新篇章。(苗鹏 武建寿)
来源: http://www.lywhw.cn/page153?article_id=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