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1-18 来源:合肥网hfw.cc 作者:hfw.cc 我要纠错
唐模村,原为安徽省歙县所辖,现属徽州区。是唐朝越国公汪华的太曾祖父叔举创建的。公元923年,汪华的后裔汪迁回故乡,起先居住在山泉寺。年近古稀的汪思立博学多才,精于天文地理。他用八卦相中了山泉寺对面的狮子山,而且那里有太祖叔举种植的大片郁郁葱葱的银杏树,认为在这里居住可以发子发孙。故汪思立率儿孙迁到狮子山居住。经过几代人的辛苦劳动,先后建立了中汪街、六家园、太子塘等建筑物,逐步形成了一个聚族而居的村落。汪思立率儿孙重返徽州时正值五代年间后唐建立,诸侯纷争,强盛的唐朝已不复存在。汪氏子孙不忘唐朝对祖先的恩荣(即隋朝名将汪华归顺唐朝后被封为越国公,死后谥“忠烈王”),决定按盛时的规模建立起一个村庄,取名“唐模”(另一说按盛唐时的模式、风范、标准建立)。1087年,郡北许村的许贵一、许贵二兄弟俩因父母双亡,投靠唐模姑父家。经过几代繁衍,许氏比当地的汪、程、吴三姓人丁更为兴旺,成为唐模的大姓望族。但他们不忘姑父的收养之恩,仍沿用“唐模”这个村名。唐模村庄的形成、命名,是古代的徽州人重视风水与忠君思想结合的产物,深深地烙上了历史文化的印制。
唐模村名的由来现无史料可查,既不能简单的望文生义,也不能凭空想象,还得要从村落历史和宗族文化的脉络中找寻蛛丝马迹才是。唐模地处古徽州腹地,程朱理学及宗族文化根深蒂固。据唐模《许氏宗谱》记载,最早在唐模,定居的为程姓,时名程村,汪氏后来傍程姓而居,植银杏树(现仍枝繁叶茂,清阴覆地,有 1370多年历史)选址建村,现还有一片街区称宗汪。汪姓在徽州是二大姓显族,早在明代《新安名族志》就记载徽州“十姓九汪”。虽然汪姓历代出了许多显贵名人,但影响力最大、最久远的人物却是汪华。隋朝末年,时世变更,战乱频仍,汪华揭竿而起,摄歙州刺史,攻下歙、宣、杭、睦、婺、饶六州,自封吴王,因此,徽州在隋末战乱中没有受到大的骚扰,人民安居乐业。唐初汪华归顺新朝,为总管六州军事,歙州刺史,因功绩卓著,受封越国公。汪华后来一直被人人奉为地方神。
南宋淳祐五年,许姓桂二公从歙北许村迁至唐模定居(后成为唐模大姓),无独有偶,许氏十六世孙许远也是大名鼎鼎的唐朝忠烈王。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安禄山之子安庆绪遣将尹于奇率叛军十余万猛攻睢阳城(令河南商丘),时任睢阳大守许远与张巡互相配合,屡败叛军。睢阳城被围时,内有军民六万,宁死不屈,宁互食而不降,城破后仅存四百余人。古来忠节惨烈者,莫如此战。雎阳之战阻止了叛军南侵,使江淮广大地区百姓免遭战火蹂躏。因此,许远也被徽州许多地方作为神来祭祀。现在唐模檀干圆忠烈庙内还供奉着许远、张巡的石雕像,至今香火不断。
“地以人名显、人以地增辉”,汪华、许远是唐模大姓汪、许氏族的祖先,也是族人引以自豪的唐朝“英模”,汪、许两姓为了同遵唐祖,以祖先为楷模,立“唐模”村名为祖宗树碑,纪念先贤,歌功颂德,顺理成章。
忠君铸造了唐模,尽孝则成就了名闻遐迩的檀干园。相传,清初唐模许氏有一位叫许以诚的富商在苏浙皖赣一带经营36爿当铺,时称36典。母因子贵,在山村里过了一辈子的许以诚的母亲十分向往“人间天堂”的杭州西湖,就向儿子提出了想游览西湖的愿望,但苦于山高路远,车马劳顿,年老体衰不便成行。于是这位孝子不惜巨资在村边挖塘垒坝,模拟西湖景致,修筑亭台楼阁、水榭长桥,湖堤遍植檀花和紫刑,供母颐养,园内也有三潭印月、湖心亭、白堤、玉带桥等胜景,恰是一处微缩的西子湖。镜亭是小西湖的中心,亭内四壁以大理石砌成,镶嵌有苏轼、朱熹、董其昌、黄庭坚、倪元璐、文征明、米芾、蔡襄、查士标等书法大家碑帖,林林总总,蔚为大观,仿佛是一座新安碑园。据说曾国藩来徽州镇压太平军时,发现了这些宝贝,欲把它盗走,终因体积太大而罢手。田园内遍植檀花,又有一泓小溪缓缓绕流,取《诗经》“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之意而名曰“檀干园”。
现唐模村以狮子山为支撑点,村的西南面有一方圆数十里的丘陵地带象形山;东、北、西面是广阔的小平原;越过狮子山7华里即为丰乐河。如今村中还保存着较完好的青石板路,一条小溪穿村而过,溪中有一座清代建造的高阳桥。过桥即见小溪南面的古银杏林。林前有太子塘,塘右侧有太子庙。紧依太子庙是一座典型的古徽建筑"状元府"。相隔一巷之地的是现台湾国民党要员许村玉的旧宅。过高阳桥沿小溪北面而下,有尼姑庵和许氏大祠堂。再往前便可见到闻名中外的唐模小西湖。越过小西湖,即见全国罕见的"同胞翰林"碑坊。八角亭、蜈蚣桥深深掩藏在郁葱的樟树林中。唐模村堪称为一座园林式古建筑物馆。
1、通往黄山(屯溪)的高速公路有:徽杭高速、合铜黄高速、铜阜高速、沿江高速,“岩寺”出口约3公里即到唐模景区。
2、黄山(屯溪)----岩寺----唐模
歙县----岩寺-----唐模
在黄山(屯溪)、歙县均可坐出租至唐模30.00元、20.00元不等